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详细信息

我国“十二五”期间促进大学生就业着力点在哪?(3)

2011/12/15 16:26:00    【 】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firstP:2nextP:3

提高就业质量亟需强化前瞻研究 

  记者:如何才能促进大学生与就业岗位匹配,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在这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曾湘泉:从数量来讲,中国大学生在劳动人口中占的比重并不是很高,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哪?摩擦性和结构性问题特别突出,前者主要由就业信息不充分、信息流动和传播不顺畅等原因造成,后者主要源于求职者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摩擦性失业从现在来讲有一定的缓和,因为这两年开始强调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强调职业的指导,职业的信息供给,但是结构性失业目前还是比较突出的。 

  “十二五”时期,就业服务需要政府进一步重视。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公共就业服务在中国一直非常薄弱,比如大学生现在找工作主要是两个渠道:校园招聘会和网络。很多就业比较好的学校的校园招聘会办得比较好,网络目前来讲主要是三大网络公司——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他们都不是公立机构。政府怎么样去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功能促进就业? 

  我认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承担公共信息的发布工作。失业的问题,首先是岗位空缺信息的问题。我们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岗位空缺信息统计和发布制度。当前,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岗位信息发布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向社会及时公布信息,从而降低摩擦失业率。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当每年将分专业、分地区、分学校在校就读人数、毕业生人数等及时向社会公布,以避免造成有的专业一哄而上,引起不必要的结构性问题。 

  到2020年,我国人口结构所决定的24岁以下青年劳动力将不断减少,这将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教育部门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发展趋势等,迅速着手研究和制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包括整体规模、层次、体制和机制等长期的发展目标。特别要关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结构、能力要求等问题。教育部门要探讨如何建立更为科学的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大学规模等大学绩效衡量指标体系,引导大学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方向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构建基础平台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非常重要。高校应紧紧抓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重心,结合企业需求,开发就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工具,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大学生就业能力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并建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数据库”,强化对企业发展所需能力的调查,除了为教师提供调整与改进教学的依据以外,也让正在高校就读的学生能够据此规划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 

  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找到工作、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这恰恰也是就业服务的核心目标。大学提供就业服务的质量对就业能力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们的大学就业服务工作还比较薄弱,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工作职责简单、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在此,我要特别呼吁,国家应当高度重视职业开发和指导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自1999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致力于推进专业学位教育发展,使我国的专业学位类型不断丰富,目前已有18种专业学位。职业开发和指导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研究领域,非常适合开设专业硕士学位,这也是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方面的,而我国在此领域仍然是一个空白。虽然我国已有了工商管理硕士,但它更侧重于一般性、综合性的管理教育,无法涵盖这一领域具体职能与技术层面。尽管目前部分高校设有人力资源管理学位,但主要按照研究型人才模式培养学生。因此,国家应当尽快设立职业开发和指导的专业学位,加大就业服务人员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升大学生服务质量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14日第5版

 

 

院校推荐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更多